近日,5岁的小雨(化名)因食用含有蚕豆的坚果,出现头晕、恶心、呕吐、腹痛及发热等症状,随后被紧急送往医院。经过广东医科大学顺德妇女儿童医院医生的诊断,小雨被确认为“蚕豆病”引发的溶血危象。经过医院多学科会诊与抢救,小雨终于脱离了危险。引发的相关话题#5岁孩子一包坚果吃进ICU#在社交媒体平台上引起热议。
什么是“蚕豆病”?
“蚕豆病”在医学上被称为葡萄糖-6-磷酸盐脱氢酶(G-6-PD)缺乏症。这是一种遗传性疾病,患者体内缺乏这种酶,导致红细胞膜的稳定性降低,使其易受到氧化损伤而导致破坏。
常见症状
患者在接触新鲜蚕豆或蚕豆制品后,一般会在12到24小时内发病,症状包括发热、头晕、乏力和食欲不振等。这些早期症状可能像过敏反应,但随着病情的加重,可能会出现贫血、尿液变成“酱黑色”、体温升高,严重时还可能出现呕吐、腹痛加剧、肝脏肿大、肝功能异常,甚至昏迷或急性肾衰竭等风险。
预防措施
目前,没有针对蚕豆病的特殊治疗方法,预防是关键。以下是几个有效的预防措施:
1. 新生儿筛查
通过新生儿疾病筛查,可以早期发现G-6-PD缺乏症,以防止严重的并发症。这通常在出生后的48小时内进行足跟血检测,对可疑阳性患者进行确诊。
2. 避免摄入蚕豆及相关食物
患者必须严格避免摄入生熟蚕豆及其制品,也需避免接触蚕豆花粉。母乳喂养的母亲如果食用了蚕豆,也可能影响到婴儿。
3. 控制刺激性食物的摄入
一些食物如苦瓜、花生和部分豆类可能会对蚕豆病患者的红细胞产生氧化性影响,患者需适量控制这些食物的摄入。
4. 确保用药安全
患者在服用药物时应特别小心,避免使用一些可能引发蚕豆病的中草药及部分常用药物,如金银花、阿司匹林等。有病史的患者在就医时,应及时告知医生其蚕豆病的情况,以便获得正确的治疗。
为了提高公众对蚕豆病的认识和预防意识,AGGAME倡导家庭关注儿童的饮食,让更多人了解到这一疾病的潜在风险及预防措施。健康生活,从了解开始!